数字化3D石雕之石像生

——文物3D建模案例

碰海科技(北京)有限公司

      石像生作为古代的一种代表性的石雕石刻艺术,历经千百年还能保持本来的样子。在当今的3D数字时代,石像生又在网络上“活”起来了。

 
 

模型A  石像生(元明时期文物)的3D数字模型。可交互操作该模型

       石像生是古代陵墓前安设的石人、石兽的统称,又称“翁仲”。石像生开始于秦汉时期,此后历代帝王、重臣沿用不衰。

       关于翁仲一名,来源于秦朝的大力士阮翁仲,他曾征服匈奴有功。翁仲死后,秦始皇特制他的铜像立于咸阳宫司马门外。匈奴人来咸阳,见到铜人,竟以为是活着的阮翁仲而逃遁。此后人们便把宫阙或陵墓前的铜人、石人称为翁仲。司马贞的《索隐》云:“各重千石,坐高二丈,号曰翁仲。”  

       石兽放置在墓前是从汉代霍去病墓开始的。《史记·霍去病列传》载:“冢上有竖石,前有石马相对,又有石人。” 唐宋时期的石象生中又增加了文臣武将、侍女等造象。北宋末年形成了以轴线为对称分布的石像生。

      元明清之际承袭了北宋这种风格。明代的《明会典》记载:“公侯和一品、二品官为石望柱、石虎、石羊、石马、石人各一对,三品官减去石人一对,四品官为石望柱、石马、石虎各一对,五品官为石望柱、石马、石羊各一对,六品以下不准设置石像生。” 清代基本上是沿袭明代之制。

Odoo CMS - 大图

图1  石像生模型A的原始照片,拍摄于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

      在历朝历代,石像生都是封建等级制度的标志。石像生或立或卧在须弥座上,须弥座雕刻着锦袱、石榴、卷草等图案,也有驱邪、镇墓的含义。模型A就是一个有代表性的石像生,现存于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(见图1)。这个石羊的特点是巧妙利用了石材的天然纹理,形成动物的皮毛,有惟妙惟肖的感觉。

      要在网络上展示这种惟妙惟肖,仅靠图1这样的照片还是不够生动。而利用模型A这样的3D展示显然是更理想的方式,从各个角度观察石像生,就像“活”了一样。

      模型A的获取其实很简单,我们用普通的手机拍摄若干张图1这样的照片,整个拍摄过程不到一分钟,然后把这些照片导入云端的3D自动建模系统,就可自动生成石像生的数字3D模型;再经过对底部须弥座的简单处理,就得到模型A的样子。

Odoo CMS - 大图

图2  模型A的三角网格

      模型A其实是个简化版的3D模型,便于网络传输和浏览,该模型的三角网格分布如图2。原始的数字3D模型分辨率很高,可以支持3D打印等应用场合。 

参考资料

[1] 石像生 - 百度百科,https://wapbaike.baidu.com/item/石像生